2019年初,公司提出新的战略方向调整,对应涉及业务逻辑梳理、团队人员配备、产品研发上线等等。作为创业公司,需要快速搭建业务模型并推动验证,且在执⾏过程中尽可能避免走弯路。正当我们处在为达成Q1的阶段性目标快速前进过程中。3月初负责新业务的联合创始人关巍将一个名为创新冲刺工作坊推荐给主管团队,并表示要带队参加5天高强度培训。
记得课前预习环节,有个问题提到“五天的课程能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几位主管当时一致认为:通过一周短暂培训,能学习一种创新思维逻辑,一种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改进方法。是的,这些我们没有想错。但是,不仅如此,有限的五天,我们竟然还设计出一个产品原型,并且在最后一天邀请了五组现实中的真正用户进行现场体验和访谈。
上面提到的就是Venture Sprint硅谷创新冲刺——5天,分作五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帮助创业团队集中解决重大挑战,验证意欲衍生的产品和战略模式,控制风险和投入,让投资回报最大化。培训正式开始前,对应角色划分:决策人、用户代表、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记录员。之后的连续5天时光,我们每天都重复“享受”着与闹铃计时器、写字板和便利贴陪伴的8-10个小时冲刺培训。课上,个人独立思考输出与团队讨论协作交替进行,课后,当天的作业务必在零点前提交。
第一天,寻找目标
在姚瑞军教练的带领下,我们完成了长期目标设定、冲刺问题确认、HMW等课程单元,团队最终明确了5天内要解决的问题和验证,这也成为我们未来3-6个月目标达成的重要依据。第一天的课程让大家认识到团队取得共识很关键,以保证在场每个人在业务路径和阶段性目标设定上认知清晰,做到结果可衡量。 课上,独立思考配合便利贴记录法,每个环节时限设定配合闹铃提醒,团队讨论配合最佳观点评选,这些不仅调动在场每个人的大脑高速运转和输出,也能够及时发现队友的思考亮点,给予自己更多启发。
第二天,罗列解决方案
上午,团队每个人分享各自调研成果,学习不同行业类似商业模式。由于前一天课程结束前我们将此次调研作业进⾏了合理分配,使得整个团队在第二天上午充分信息共享,大家从8个⾏业案例中得到不同启发。更令人欣喜的是,当我们再次聚焦在自身业务,竟然能够跳出固有思维,找到新的商业契机可能性。 第二天下午,基于产品模型分组,通过四步素描法制作方案草图,我们发现每个人都能够巧妙地将自身工作特长或专业知识进行合理转化,快速运⽤到此次产品设计的流程中。在所有人投票选出最有意义的产品功能点之后,大家对于功能展现、设计目的越发清晰,每个人在当天培训结束前都设计完成了一份产品方案草图。
第三天,确定最佳方案
由于前一天讨论比较充分,每份设计图都有闪光点,这是让整个团队非常有灵感的时刻。在综合了各个关键产品点的最佳设计方案之后,我们开始为产品原型创建分镜头脚本,形成一部手绘故事板。尽管后半程由于某些功能点的讨论略有耽搁,但当关键问题达成共识并梳理清晰后,产品分镜头故事板最终完满呈现。
第四天:建立原型
在电脑上呈现产品原型之前,我们再次划分角⾊色:制作整合、视频编辑、素材收集、采访者等等。在前一天故事板设计上,我们力求脚本简洁且流程清晰,但真正进入产品原型制作,还是花费了将近6个小时。从产品原型呈现,再到下午通过模拟测试了解反馈,每个人真切体会到关键时刻引入第三方视角的重要性,打破了我们对“自己家孩子怎么看都顺眼”的观点。当天晚上,根据下午的反馈,我们抓紧对产品原型进行调整。大家都非常期待最后一天的用户测试环节。经过之前的调查问卷和邀约,已经确定5组⽤用户将到场参与。至此,冲刺进入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
第五天:测试目标用户
按照之前的角色划分,采访者在前方陆续对五组真实用户进⾏产品体验以及使用访谈,其余团队成员在后方仔细观察每位用户对产品的反馈,按四个维度把他们喜欢的,不喜欢的,想要什么,疑惑是什么分别记录下来并梳理总结,作为我们课后继续修改和完善功能点的依据。 经历了五天高强度、高转速、高压力的冲刺,充实且收获满满,队友间的信任和默契度不断升温。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体会到专注的重要性:在创新过程中,专注于一个最希望验证的产品想法上,用最小的成本完成创意的测试;五天时间,以最终⽤户的真实反馈,达到对项目进⾏快速评估的目标,进⽽对战略⽅向进⾏及时反馈和调整,避免把有限而宝贵的创业时间浪费在错误的⽅向上。 今天,新的一周,每个人再次回到熟悉的工作岗位。关巍说,他会继续带领大家利⽤创新冲刺法验证我们产品中的新想法。不仅如此,Venture Sprint课堂上被一致好评的环节已经在早晨和下班前内部会议上沿用了:“今天你的角色是什么,为团队做了什么贡献?”以及“在今天的工作中你学到了什么?高点是什么?低点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