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冲刺过程中很多次的团队成员输出都让我认识到,⼀个⼈原来也可以这样能⼲,⼀个团队可以这样⾼效⼯作。如果没有这4天的冲刺,如果这4天我们仍然坐在原来的办公室按原来的思路⼯作,⾄少要浪费30天的时间来纠正认知偏差。经过了这4天,我觉得接下来的三个⽉就可以当成3年来冲刺—毛豆网 CEO 李明
冲刺第1天,我们团队是第⼀个进教室的,有图为证。
故事就从这张桌⼦开始
这是我们参加冲刺的团队 经过了棉花糖挑战(可惜没有配图)和简短的团队介绍后,⽼师给我们布置了第⼀个任务就 是 讨论长期⽬标 确定挑战问题 画出⽤户地图 因为来之前团队内部已经做了⽐较充分的准备,所以没多久我们就讨论完,写了两块⽩板
接下来的 HMW(How Might We)环节,每个组员开始从⾃⼰的⾓⾊阐述问题,其他所有⼈⽤便签纸记录,这个过程是冲刺阶段的第⼀个集体产出,每个⼈平均都写了⼏⼗张,铺满了⼀整块⽩板。
⼤家开始从这些团队全体成员再⼀次的输出中,吸收,消化,整理,每个⼈又从⾃⼰的⾓度重新思考,阐述,形成了问题的第⼆次集体意见,并找到了重点问题和重点环节,形成了四个关键要点任务:
• ⽤用户调研:如何做⽤用户需求分析和市场调研(2票),如何获知⽼老老师的真正需求(4票),如何与⽼老老师做有效沟(1票) • 产品体验:在什什么时候可以让⽼老老师体验产品(4票) • 产品运营:⼩小班课+直播 的教学形式(1票),什什么是⾼高效的学习,好的学习⽅方法(1票) • 商业模式:如果⼯工具免费会怎么样?能否⼯工具免费?(2票)
然后团队成员⽤⼿⾥的红点开始投票,投票是集体决策中最重要的⼀个环节,在这⾥充分表达了意见,明确了重点,统⼀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凝聚了团队。
同时,我们⼜又反复多次升级修改了了挑战问题和⽬目标,最后把挑战问题的⽬目标设定为:为已有⽣源和教学能⼒的少⼉教育⽼师提供⼀个稳定,流畅,简单,价优的线上“⼩班课+直播” 教学⼯具,帮助⽼师实现更⼤的影响⼒,更多的收⼊。
冲刺第2天,早上的⼀个疯狂8分钟,就⾜以让团队⼈⼈成了产品经理,⼤家开始给⽤户地图绘制草图,⼀张纸⽩纸就成了⼀个快速设计产品原型的速成器,撕开,贴上,开讲!
StoryBoard 阶段,团队围绕是做 “⼩班课”+直播,还是“⼤班课” ⼯具,又产⽣了分歧。我们又⼀次升级了挑战问题的新版本,这次直接贴在了墙上。 每个组员给产品起名字,并画出核⼼使⽤场景。然后继续投票,⼩红点代表组员,⼤红点代表决策者。每个组员20个⼩红点,1个⼤红点进⾏投票,决策者则额外还有有3个⼤红点进⾏最后的决策。投票的过程聚焦到了产品的场景上。对于要实现的⽬标,⼤家的认识更加清晰。整个过程充分的提现了民主讨论,团队参与,投票决策,形成聚焦的⽅法论,这是本次冲刺我们团队最⼤的收获⼀。
冲刺第3天,腾出了⼀⾯⼲净的⽩墙,开始了原型草图的设计。
不单单要画出来,还要其他组的⼩伙伴来给我们讲,以此来检测产品流程是否顺畅。
原型草图没问题了,接下来还要在原型设计软件⾥,真正实现出⽤户想要的效果。这个时候团队分⼯协作开始起作⽤了,五⾓⾊:设计者,资料搜集者,⽂案撰写者,⽤户访谈表,整合者等,齐⼼协⼒完成⼀件事。最后完成了,还要让邻桌的⼩伙伴来试⽤验。
冲刺第4天,进⼊到了真正⽤户访谈和使⽤阶段,产品迎来⼤考。
访谈要求⽤户和访谈者在⼀个房间,其他所有⼈都在另外⼀个房间旁观。⼤家不断记录下⽤户在使⽤过程中的问题和疑惑。这些记录下的问题,又⼀次被贴在了⽩板上,按照各个阶段的分类,找出⽐较集中反馈的修改意见,做上记号作为下⼀版改进的依据。
⾄此,创新冲刺的规定内容就完成了,我们团队也从带着⼀个不确定的想法来,到带回⼀套经过⽤户验证的⽅案回去,完成了⼀次脱胎换⾻,化茧成蝶的蜕变!在最后,总结⼀下这次冲刺活动我个⼈最⼤的收获:
1.⾼效的⽅法论
这次冲刺过程中很多次的团队成员输出都让我认识到,⼀个⼈原来也可以这样能⼲,⼀个团队可以这样⾼效⼯作。如果没有这4天的冲刺,如果这4天我们仍然坐在原来的办公室按原来的思路⼯作,⾄少要浪费30天的时间来纠正认知偏差。经过了这4天,我觉得接下来的三个⽉就可以当成3年来冲刺。
2.成长性思维
在互联⽹团队管理⽅⾯,我深刻的体会到了 “固定性思维” 和 “成长性思维” 两种管理思维,带出来的团队也呈现出来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 – “分⼯协作型” 和 “群策群⼒型”。前者把每个⼈都看成是能⼒受限⾓⾊固定的个体,通过分⼯协作才能完成⼀个任务,⽽后者则把每个⼈都看成是潜⼒⽆限不断裂变的细胞,通过参与讨论和决策可以在各个岗位为组织贡献⼒量。前⼀段时间在读《终⾝成长》这本书还不太有感触,这次的体会就特别深。
再次感谢姚教练的精彩四天课,希望以后能推荐更多的创业⼩伙伴来体验这个“神奇之旅”。